龙井茶的来历 (精选5篇)

54次阅读

共计 5852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1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本文为大家整理了龙井茶的来历的内容,一起来看看吧!

第 1 篇:“龙井茶”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?

# 头条创作挑战赛 #

今天看到一个小故事,才知道“龙井”有这样一个传说。

很久以前,有一个叫龙井的小村子。在村边的破茅屋里住着一位老婆婆,她精心照看着茅屋后面的 18 棵老茶树。因为缺少肥料,每年只能从老茶树上采下来很少的茶叶,而且茶叶的质量也不好。

老婆婆的生活很清苦,可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。每天,老婆婆都用从老茶树上采下来的茶叶沏茶,让过往的行人在这里歇歇脚、解解渴。

有一天,一位老爷爷来到老婆婆这里喝茶。他看到茅屋外有一个破石臼,就指着它对老婆婆说:“这可是个宝贝,把它卖给我,行不行?”

老婆婆笑着说:“这哪里是什么宝贝啊,你就把它搬走吧。”

老爷爷连声说“谢谢”,就去找人帮忙来搬破石臼。

老爷爷前脚刚走,老婆婆紧跟着就忙活起来了。原来,破石臼里面有堆放了很多年的草啊,土啊,动物粪便什么的,已经很脏了。老婆婆可不愿意把这样一个脏东西送给人。所以,她赶紧把破石臼里面的东西都埋在了老茶树下面,又把破石臼洗得干干净净的。

老爷爷回来了,他看看破石臼,问老婆婆:“这里面的东西哪儿去了?”老婆婆领着老爷爷来到老茶树前,把刚才做的事情说了一遍。

老爷爷笑呵呵地说:“我说破石臼是宝贝,是因为它里面盛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宝贝呢!瞧,你把宝贝都埋在老茶树下面了,我也就放心啦。”说完,老爷爷潇潇洒洒地走了。

后来,这 18 棵老茶树长得枝繁叶茂,采下来的茶叶嫩嫩的。香香的,用这些茶叶沏的茶水味道可好了,再后来,龙井这一带都种上了茶树,这里出产的茶叶就是大名鼎鼎的“龙井茶”。

第 2 篇:龙井茶的传说,和你了解的版本一致吗?

龙井茶的传说。龙井茶自古以来便以其色绿、香郁、味甘、形美的独特品质名扬四海。而在它的历史长河中蕴藏着不少神奇的传说,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龙井与 18 棵御茶的传奇故事。这些故事不仅为龙井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,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它与众不同的历史渊源。

在遥远的古代,王母娘娘在天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蟠桃盛会。这场盛会汇聚了各路神仙,他们或吹奏乐器、或弹奏仙曲、或献上鲜果、或奉上仙茶,整个天庭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
然而就在盛会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,帝仙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。当时帝仙正手捧茶盘,小心翼翼地为众仙献上仙茶。突然他听到善财童子大声呼喊:帝仙嫂得了重病,在床上翻滚乱叫,快快去。帝仙一听心中大惊,一不留神手中的茶盘倾斜,一只茶杯便咕噜噜的滚落到了人间。帝仙惊得魂飞魄散,脸色煞白,三步并作两步的返回宫中。

此时吕洞宾已经算出了事情的缘由,他接过帝仙的茶盘,将仅剩的七杯茶分给了其他七洞神仙,自己面前则空空如也。他掏出一颗神丹交给帝仙说:快拿去,救了你娘子,就下凡找茶杯去吧。这儿我暂时替你照应着。帝仙感激涕零,道谢后便匆匆下凡去了。

俗话说天上一日,人间数载,帝仙一个筋斗便来到了凡间,落在了风景秀丽的杭州。他化身为一位和尚,在溪边的山上四处寻找那只滚落的茶杯。一日他来到一座山前,只见这座山形似一只蹲着的狮子,山间竹林翠绿,碧壑幽深。在竹林旁有一座简陋的茅草房,门口坐着一位 80 多岁的大娘。

帝仙上前施礼,问道:老施主,这是什么地方?大娘道:叫灰落雾。听仙辈说,有天晚上突然从天上轰隆隆的落下万道金光,从此这就叫做灰落雾了。帝仙听了心里又惊又喜。他四处张望,忽然眼睛一亮,发现了那只滚落的茶杯。原来他正静静地躺在大娘房旁的一个旧石臼里。

这个石臼长满了苍翠碧绿青草,一根蜘蛛丝从屋檐边直挂到石臼里,晶莹剔透,闪闪发亮。帝仙明白过来,原来是这只蜘蛛精在偷袭仙明。他忙对大娘说:老施主,我用一条金丝带换你这石臼行吗?大娘说:你要这石臼子吗?反正我留着也无用,你拿去吧。

帝贤心想:这石臼虽好,但如何将它带回天庭?于是他决定去找马鞭草,织一条九丈九尺长的绳子来捆住石臼。然而就在他离开后不久,大娘觉得石臼太脏,便找来勺子,将里面的垃圾都掏出来,倒在了房前长着 18 棵茶树的地里。接着他又找来一块抹布,将石臼擦拭干净。

这一举动惊动了蜘蛛精,他以为有人来抢他的鲜明,便一施法,咔啦啦一声巨响,将石臼打入了地底深层。地仙带着绳子回来时,发现石臼已经不见了,只好空手返回天庭。而那只被打入地下的天宫茶杯,则变成了一口井。曾有龙来袭,鲜明龙去了,留下一井水。这便是传说中的龙井。

沧海桑田,历史变迁,原来大娘居住的茅屋后来改建成了老龙井寺,又改名为现在留存的龙井村胡公庙。而庙前的那 18 棵茶树,经过鲜露的滋润,长得越来越茂盛,品质超群。它们的叶子翠绿欲滴,香气扑鼻,口感醇厚甘甜,成为了龙井茶中的珍品。

乾隆皇帝下江南时,曾微服来到龙井村狮峰山下,胡公庙的老和尚,陪着乾隆皇帝游山观景时,忽见几个村女喜洋洋的前来采茶。乾隆皇帝见状心中大悦,便与老和尚一同品茗论道。他品尝着那香气扑鼻,甘醇爽口的龙井茶,不禁赞不绝口。从此龙井茶的名声更加远洋四海,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
这些传说中,不仅丰富了龙井茶的文化内涵,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。在龙井茶的故乡杭州西湖之畔,人们用勤劳和智慧,培育出了这一片翠绿的茶园,也传承着一份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如今,当我们品味着那香郁甘醇的龙井茶时,仿佛能够穿越时空,感受到那些古老传说中的神奇与美妙。

第 3 篇:杭州双绝:龙井茶的来历

据说在宋代的时候,杭州有个小村叫“龙井”村,因为村里有一口井,曾经有龙前来,后来龙去了,人们便把这口井叫做了“龙井”,村子也由此叫做了龙井村。村里有个老太太,那口龙井就在她家的院子里,井边种着十八颗茶树,老太太就常年以卖茶维生。

有一年,茶树不知为何长势不好,长出的叶子枯黄残卷,晒出的茶叶也不是以前形色了,卖不出去,老太太在没有其他收入,生活一下子拮据起来,竟到了几乎断炊的地步。老太太为此天天看着茶树,欲哭无泪。

这一天,老太太照例坐在茶树下,直愣愣的瞅着茶树发呆,这时进来一个老头,他在院子里转了两圈,见老太太无心理他,便上前搭话:“我说这位老妇人,你家院子旮旯里这个破石臼,五两银子可愿意卖给我?”老太太听闻,茫然地转过头,十分惊讶的看着老头,老头一张憨厚老诚的面相,也不像是在开玩笑的样子,老太太指了指墙角旮旯里堆满枯草长满青苔的破石臼问:“你说的是那个?”老头点点头,从怀里掏出五两银子递给老太太,并说:“我先去找几个人,一会回来就把它抬走。”老太太欣喜的接过银子答应下来。

老头前脚刚走,老太太看了看那个石臼,心里想,人家花五两银子总不能就这么脏兮兮的让人家抬走吧!随即起身,拿起扫帚,把石臼上的枯叶残草,扫了下来,把石臼打扫的干干净净,而后把扫下了那些尘土腐叶挖了个坑埋在了茶树下。刚打扫完,老头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走了进来,老头进门第一眼就看见了打扫的干干净净的石臼,顿时就急了眼,问道:“这石臼怎么打扫的如此干净?我肯出五两银子,买的就是石臼上面多年累积的尘土,腐叶。谁让你打扫了?”老头气呼呼地吼道。

老太太被老头说的目瞪口呆,不知道究竟怎么了,她不就是打扫了一下吗?竟然还有人愿意出银子买灰尘?这是什么道理?还没等老太太彻底想明白了,老头又向他吼道:“还我的银子来,既然打扫掉了我想要的东西,那你就自己留着用吧!”老太太继续茫然的拿出来还没捂热乎的银子,还给了老头,眼看着老头扬长而去,心里这个憋屈呀!

老太太照例每天坐在茶树下发呆,茶树是她的全部,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茶树能出现奇迹,长出新的叶子,这样她才能生存下去,所以她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坐在茶树下祈祷了。奇迹真的出现了,自从那天那个暴躁的老头来过以后,茶树便开始慢慢返青,这才过去几天功夫,竟然冒出了细细的叶尖,老太太欣喜若狂,心想:难道那个老头是个神仙?是他让茶树重新生长了?不对!那么暴躁的老头怎么可能是神仙!要么就是老头说的破石臼里的残叶灰尘!既然老头那么在意那些多年沉积下来的灰尘落叶,还肯出五两银子购买,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。嗯!对!就是那些残叶灰尘起到了作用。

在老太太的精心浇灌照看下,十八颗茶树一齐涌出嫩芽,茶叶又细又润,晒出来的干茶色香俱佳,沏出来的茶水清香怡人。一时间茶的清香铺满了大街小巷,因此十八颗茶树重新返青的消息不胫而走,很快便传遍了西子湖畔,还有人添油加醋美化了茶树的返青过程,把老太太的新茶称作“龙井茶”这让不少人慕名而来。

老太太也不是贪心的人,还把茶籽卖给乡亲们,这样大家都可以种植茶叶,维持生计,就这样,渐渐的龙井茶便在西子湖畔种植开来,“西湖龙井”也由此成名。

还有传说,说乾隆皇帝因为皇太后喜欢喝龙井茶,曾特赐这十八颗茶树为 御茶树,还派专人看管,采制,年年把最新的茶叶送入宫中,专供太后享用,所以这十八颗茶树也被称作“十八颗御茶”

第 4 篇:中国茶文化的珍品——龙井茶的历史渊源

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龙井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珍品之一,不仅因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备受推崇,更因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而广受赞誉。本文将从龙井茶的起源、传播、发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,深入探讨这一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。

一、龙井茶的起源

龙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,据传为五代吴越国时,位于杭州西湖畔的龙井村一位名叫林君瑞的道士,在祭拜龙神时发现了一条龙在井中盘旋,于是便想到用井水泡茶来祭拜龙神。林君瑞于是采摘了井边的茶叶,泡出来的茶汁又绿又香,茶叶呈现出扁平形状,于是便创制了这种茶,后来被命名为“龙井茶”。至今,龙井村仍是龙井茶的主产地之一。

二、龙井茶的传播

龙井茶由于其独特的品质和制作工艺,在南宋时期就已开始流传,成为富贵人家的珍品。明代时,龙井茶更是成为了皇家贡品。清代时,龙井茶逐渐被传到国外,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一。现今,龙井茶已经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,并且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

三、龙井茶的发展

龙井茶在宋代、明代时期,制作技艺尚不成熟,只是通过平底锅来烘干。而到了清代时期,随着炭火的使用,茶叶的香气和口感有了质的飞跃。今天,龙井茶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,严格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采摘、杀青、揉捻和烘干等工序,制作出来的龙井茶茶汁清澈、香气高雅、滋味鲜爽,深受广大茶友的喜爱。

四、龙井茶的文化内涵

龙井茶不仅仅是一种茶叶,更是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一。龙井茶的文化内涵包含着许多深刻的含义和价值观,如以下几点:

1. 尚贤重友

龙井茶制作的过程需要许多人的合作,如采茶、揉捻等,这也体现了尚贤重友的价值观。在龙井茶文化中,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间的友情,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价值观。

2. 品味自然

龙井茶的制作过程中,尽量保持自然的状态,使茶叶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自然元素,因此龙井茶强调品味自然,味道清新自然,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尚自然的价值观。

3. 尊重历史传统

龙井茶的历史悠久,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而在制作过程中也有着一系列的传统技艺和工具。因此,龙井茶文化注重尊重历史传统,强调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,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重历史、传承文化的价值观。

五、结语

龙井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。通过对龙井茶起源、传播、发展和文化内涵的探讨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珍品,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精髓所在。

第 5 篇:关于西湖龙井茶的传说

传说很久以前龙井山中有个荒凉的小山村,叫“龙井村”。村中有个老妇,住在破茅屋里,靠采摘屋后所种的十八棵茶树的嫩叶制茶卖茶为生。她为人心善,常煮茶水在门口任进山干活的人免费取饮。然而好景不长,突遇大旱,茶树都快枯死了,而茶叶质量也欠好,卖不出去,老太太简直断炊。

一天村中来了一位白胡子的老头,在门口喝茶时看见她屋角弃置一个破石臼,认出它是宝贝,说要用五两银子买下放地墙角落的破石臼。婆婆道:“破旧石臼,是无用之物,喜欢,搬去就是。”老者十分高兴,因自己搬不动大石臼,便说下山找人来搬,不想老太太善心又起,见他要石臼,便将石臼洗刷一净,把臼中腐土,埋在屋后十八棵茶树下。老者带了下人回来,只见石臼已洗干净,大惊失色,石臼也不要了,叹息下山而去。

原来石臼并非宝物,它里面堆积的腐土才是无价之宝。

可没过几天,奇观发生了,那十八棵茶树自得腐土为肥后,生长茂盛起来,新枝嫩芽一齐涌出,茶叶又细又润,而用这些树的嫩芽所制的茶叶,好有奇特的清香,广受爱茶人追捧,为诸茶之冠。后十八棵茶树的奇讯传遍了西子湖畔,引得许多同乡来采茶籽传种,这些树便是龙井茶的始祖。

渐渐地,龙井茶便在西子湖畔栽培开来,“西湖龙井”也因而得名。

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

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,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,看乡女采茶,以示体察民情。这天,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,心中一乐,也学着采了起来。刚采了一把,忽然太监来报:“太后有病,请皇上急速回京。”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,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,日夜兼程赶回京城。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,一时肝火上升,双眼红肿,胃里不适,并没有大病。此时见皇儿来到,只觉一股清香传来,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。皇帝也觉得奇怪,哪来的清香。

他随手一摸,啊,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,几天过后已经干了,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。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,宫女将茶泡好,茶送到太后面前,果然清香扑鼻,太后喝了一口,双眼顿时舒适多了,喝完了茶,红肿消了,胃不胀了。太后高兴地说:“杭州龙井的茶叶,真是灵丹妙药。”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,立即传令下去,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,每年采摘新茶,专门进贡太后。至今,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。

关于龙井茶,还有另一个与乾隆皇帝有关的传说。

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,来到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。庙里的和尚端上当地的名茶。乾隆精于茶道,一见那茶,不由叫绝,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,片片嫩茶犹如雀舌,色泽墨绿,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。他品尝了一口,只觉得两颊生香,有说不出的受用。于是,乾隆召见和尚,问道:“此茶何名?产于何地?”和尚回答说:“启禀皇上,这是小庙所产的龙井茶。”乾隆一时兴发,走出庙门,只见胡公庙前碧绿如染,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发,青翠欲滴,周围群山起伏,宛若狮形。此时乾隆龙心大悦。茶名龙井,山名狮峰,都似乎预兆着他彪炳千秋的功业,况且十八又是个大吉大利的数位。而那茶有实在赏心悦目,甘醇爽口,于是乾隆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“御茶”。从此,龙井茶名声远扬。

正文完
 0
weiyu
版权声明:本站原创文章,由 weiyu 于2024-06-02发表,共计5852字。
转载说明: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,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尽快处理。